
汝城文化底蕴深厚,是古祠堂之乡,全县共有942座古祠堂,其中保存完好的古祠堂近300座。这些古祠堂的平面布局、构造及其装饰上都独具地方特色,充分展现了我县古祠堂群的建筑艺术。在泉水镇南水村就有这么一位90后木匠,不怕苦、不怕累,通过多年的自身学习与摸索,成为一名古祠堂修缮手艺人。
在南水村的一条巷道上,一名身着白色上衣的小伙子正在雕刻鸿门梁,他就是村里的年轻木匠,名叫何浩,今年30岁。他说道,鸿门梁镂雕工多以樟木为原料,进行加工雕琢,木雕作品上那生动活泼的构图、真实具体的形象、流畅简练的线条、五彩斑斓的色彩,为古祠堂建筑增添了光彩。鸿门梁是建祠堂的重中之重,雕刻更是非常讲究,其工艺水平直接决定了当地族民对古祠堂建设的重视程度。从小的热衷于画画的他,逐渐走上了古祠堂文化修缮的道路。
古祠堂修缮 手艺人 何浩:刚开始是跟我一个叔公,他是做木匠的,我外公那边的,他是做仿古家具,也基本上跟祠堂里面的这些花纹图案大概是一致的,后来我就天天去他那里看,跟着他学,看了一段时间我就跟他说,能不能拿些废料,让我拿回家去做,能不能做出你这样的效果。
常言道: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看个人”。何浩从小就跟着师傅学习画画、书法、雕刻,每天都在不断地练习摸索,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,他慢慢地进入了门道。汝城有着丰富的祠堂文化,除了鸿门梁,门神也是很有讲究的,独具地方特色,其背后隐藏了很大的工艺技巧。记者看到何浩家中,摆放着一块长方形木板,他拿着画笔在上面绘画。一般情况下,祠堂门神的图案需要慢慢临摹上去,对于何浩而言,图案早已刻在他的脑海深处。画好的图案,还要在上面进行堆作上料。这样,一个活灵活现的祠堂门神就展现在人们眼前。
古祠堂修缮手艺人 何浩:我看到这个祠堂又有这个灵兽、做的这些细纹,堆的这些麒麟走兽这些东西,我经常都去看这些东西,然后慢慢地摸索怎么做,这个祠堂里面好多复杂的工艺都是博大精深的。
何浩的伯父 何社元:他是十七八岁跟我学的,我们在哪里做功夫他都去看去学,学了又回来自己又画,画了他又去看,他读书的时候都没那么认真,以后我们看到这个小孩子很用心,我心里就想把这个手艺传给他。
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。手艺好了,找上门的人也就多了。何浩一年四季都在做祠堂修缮工作,一来二往,结交了不少朋友,留下了好口碑。这天,何浩在马桥镇高村村的一个古祠堂做修缮,村里的祠堂管理理事长告诉记者:我们村里通过对比和民主协商的办法,一致认为何浩的手艺做得好。
马桥镇高村村祠堂管理理事长 宋亮古:他在我们这里做,也做得很好,第一个他很用心,我们这里的老百姓看到他在这里画画也好,做油漆也好,还是比较满意,他一个是年轻人,他画那个画,有的师傅都要临摹,他要画那个画,自己拿起笔就可以在那个壁上画,祠堂里面墙壁上那个龙,画得很好,请他来做这个工艺还是做得好。
宋亮古老人笑着说道,何浩这个小伙子这么年轻、手艺好,以后肯定要赚大钱。对何浩来说,既是表扬,也是激励。这些年,他在全县各乡镇以及外地修缮过大大小小祠堂100余座,对古祠堂文化精髓的了解也更进一步。
古祠堂修缮手艺人 何浩:这是十多年里面,我也去过好多家祠堂去做,就是在慢慢地摸索这个雕刻、彩绘这些东西,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点,我们这个年轻人,必须要传承祠堂文化,这种工艺。
汝城古祠堂群小巧精致,外观古朴典雅,气势恢宏,布局富有自身特点。其文化底蕴深厚,它记载着一个宗族的迁徙演变的历史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发展,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,从祠堂留下的堂号、门匾、堂匾、楹联、书法、碑刻的字里行间,依然可以触摸到它们历史脉搏的跳动。何浩通过不断努力、不断学习、不断积累经验,提升自身专术本领,传承古建筑技艺,弘扬古祠堂文化,着实让人钦佩。
责编:何慧
来源:汝城县融媒体中心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全文发布
省委管理干部任前公示公告
勿忘!这些数字,是中国人心里无法愈合的伤疤
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
关于越南,一图了解→
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
总书记上海行|记者手记:一以贯之的初心和深情
时习之丨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地方考察调研强调科技创新
下载APP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