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汝城是一座山水相依的小城
坐落在三省交界处
于东晋穆帝升平二年(公元358年)置县
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
这里是中国农耕文化发源地
炎帝神农作耒耜于汝城耒山
这里是理学文化的发源地
是千年古县、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
理学鼻祖周敦颐在此著就《爱莲说》
《太极图说》、《拙赋》等千古名篇
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
和谐的人文气息
是一座古风古韵的小城
今天小编带大家走进汝城,
去看看这座千年古县藏着的岁月故事
汝城历史悠久,人文厚重。东晋开始兴建汝城县,南朝时称卢阳县,唐朝改称义昌县,五代后唐称为郴义县,宋朝又改称桂阳县,直至民国2年(1913),才复称汝城县。
云头书院
云头书院始建于1805年,两进院落,有数栋楼房,书院古色古香、幽静雅致。每到一处都是风景,远远望去,就像是一副古老的山水画。
古牌坊
“绣衣坊”,是明朝年间朝廷为表彰一位名叫范辂的监察御史而修建的。位于汝城县城郊乡益道村三拱门范家村口。距今已历483年的历史,被誉为“湖南第一坊”。造型精美,结构科学,工艺精巧生动,运用阴刻、浮雕、圆雕、漏雕各种手法,把绣衣坊雕琢得玲珑剔透。“绣衣坊”三个正楷大字工整秀劲,主题突出。整座石坊上下协调,沉稳秀丽,是一件精彩的石坊艺术杰作。
濂溪书院
整个书院前临秀溪,后倚青山,松涛白云,流水锵然,占地面积3050平方米,有大小房屋30多间,布局合理,错落有致。清代著名作家郭远,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、李涛等名人曾求学于此。
古祠堂
汝城是中国古祠堂之乡,保留着始于宋元、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余座,它们就像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各个村落。漫步于祠堂之中,映入眼帘的古石碑和充满古韵的石雕木雕,令人遐想联翩,印证着汝城古村落的悠久历史。
古民居
汝城保有大量完整的明清古民居,青砖青瓦,以青灰色为主调,色彩清淡而朴素。走进幽深的巷道,鹅卵石与青石板铺就的小路,贯穿整个村落,这种悠长的宁静让身上的燥气也随之散去。
▲金山古村
▲石泉村
古墓
唐宰相宋申锡墓始建于唐文宗七年(公元833年),修于清朝乾隆五十年(公元1785年),2004年由宋氏家族捐资重修。古墓群坐落于汝城县永丰乡境内君子岭麓一平缓小山垇上,距县城17公里,是汝城县唯一一处保护较完整的古墓群。
▲宋申锡古墓群
朱英墓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(公元1485年),坐落于汝城县外沙乡外沙村享塘北面,距县城13公里。墓前呈凹形,宽13米,高6米。朱英(公元1416~1484年),桂阳(今汝城)县外沙乡外沙村人。明正统十年(公元1445年)考中进士。一生平定内乱,安抚边疆,政绩显赫,且为政清廉,任职甘肃时,百姓以“五谷神”敬之。
▲朱英墓
汝城文塔
位于卢阳镇文塔社区南门口,始建于明成化乙丑年(1469年)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文塔为八方七级青石基楼阁式青砖塔,形如一支屹然矗立的巨笔,系本地乡绅为培植汝城文运,改善汝城科举风水而修建。
▲文塔
古桥梁
汝城四面环山,重峦叠嶂,溪流纵横。汝城人古来乐善好施,一旦遇上修路架桥,都会慷慨解囊捐助,故桥梁众多。
汝城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,香火龙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里的人代代守护着千年文化和民风民俗。
汝城,历史悠久、古朴自然,静美的像一片散淡的云朵,这里散发着古香古色的魅力。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的斑驳印记,等你来细细口味。
责编:何慧
来源:汝城县融媒体中心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全文发布
省委管理干部任前公示公告
勿忘!这些数字,是中国人心里无法愈合的伤疤
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
关于越南,一图了解→
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
总书记上海行|记者手记:一以贯之的初心和深情
时习之丨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地方考察调研强调科技创新
下载APP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