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对风险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 1895年年底,威廉·康拉德·伦琴发现了X线。仅仅两周之后,德国牙医奥托·沃克霍夫在朋友的帮助下,就获得了自己牙齿的X线片。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于人类牙齿的X线胶片。而这位牙医也成为最早感受X线威力的人,事后他出现了脱发等不良反应。 当然,这并没有阻挡住放射学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。1920年,柯达公司在市场上推出了第一张牙科胶片。1923年,美国芝加哥的维克多公司生产了第一台牙科X线机器。1996年,锥形束技术由一家意大利公司引入欧洲市场,并于2001年进入美国市场。这是一项革命性的发明,改变了世界牙科放射学全景。 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(UNSCEAR)最新的年度报告,全球每年牙科放射学检查总数为11亿次,占全部X线诊断学检查的26.3%,全球平均检查频率约为每年每千人151次。 研究显示,电离辐射会直接或间接对DNA造成生物损伤。这种损害可能会导致患癌症的风险增加。虽然单次牙科放射学检查导致的医疗照射剂量相对较低,但由于涉及范围广,其健康风险仍不容忽视。同时,牙科放射学检查可对甲状腺、舌下腺等辐射敏感组织造成放射危害。考虑到终生暴露于牙科诊断X线的频率,即使健康风险略有增加,也具有相当大的公共卫生意义。 牙科拍片辐射剂量并不大 事实上,为避免口腔放射学检查的健康危害,医学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,也取得了很多成果。如今,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是锥形束CT(CBCT),它是用于口腔检查的理想设备。 CBCT剂量仅为多层CT辐射剂量的1/400。参考其他常见部位摄片的辐射剂量,牙科摄片辐射剂量可谓小之又小。 选好医疗机构能减少风险 牙科放射学是口腔疾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手段之一,虽然受检者的受照剂量很低,但避免不必要的X线检查,仍是放射防护最基本的理念。因此,在决定接受何种牙科放射学检查之前,口腔科医师会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,充分利用之前已获得的X线检查结果,进行合理评估,最大程度地减少牙科患者的辐射暴露。除非急症,牙科摄影不应作为受检者每次就诊的例行检查,在未进行病史采集和临床评估的情况下,不应实施牙科放射学程序(特别是儿童)。 对于初诊患者,医生若能获取既往牙科放射学检查结果,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。同时考虑进行个体化影像学检查,包括后咬翼和全景检查,或后咬翼和选定的根尖周影像学检查。因此,若近期曾接受牙科放射学检查,再次就诊时,应尽可能将之前的病历和放射学检查结果提供给医生参考。 全景断层扫描是7~12岁儿童最常做的检查,主要应用于正畸过程。牙科全景设备提供多种成像程序。在儿童牙科全景断层扫描期间,通过选择不同程序,可以实现20%~40%的受照剂量减少,并且通过调整视野大小,可以实现57%的大脑受照剂量减少和41%的眼睛受照剂量减少。减小图像尺寸是一种简单、可实现且有用的方法,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位于上颌骨区域的放射敏感器官的辐射剂量。 这说明,即便是同样的检查、同样的机器,操作医生的专业水平也对检查结果、风险防控有很大的影响。因此,最好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。
责编:李彤
来源:《大众健康》杂志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全文发布
省委管理干部任前公示公告
勿忘!这些数字,是中国人心里无法愈合的伤疤
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
关于越南,一图了解→
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
总书记上海行|记者手记:一以贯之的初心和深情
时习之丨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地方考察调研强调科技创新
下载APP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