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气温骤降、湿冷难耐……近期,我市将迎来一波降温,开启速冻模式。根据2023年国家疾控局发布的《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》,寒潮来袭,请做好健康防护。 寒潮,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,顾名思义,指寒冷空气好像潮水般奔流过来,形容天气骤冷。根据《冷空气等级》GB/T 20484-2017的标准,寒潮指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℃,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℃,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℃,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℃或以下,48小时、72小时内降温的日最低气温连续下降)。 01 气温下降可导致人体血管收缩,呼吸频率加快。 02 寒冷天气易造成浅表皮肤损害而形成冻疮,加重关节炎、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的疼痛。 03 易诱发气道痉挛、呼吸系统免疫功能异常,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、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、急性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。 04 易引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,如心绞痛、心肌梗死、心律失常、急性心力衰竭、短暂性脑供血不足、脑卒中等。 05 可能加重泌尿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,如慢性肾病、糖尿病等。 01 敏感人群,如婴幼儿、儿童、孕妇、老年人等; 02 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,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等人群; 03 户外作业人员,如交警、环卫工人、建筑工人、快递员、外卖员等。 寒潮预警信号分四级,分别以蓝色、黄色、橙色、红色表示。 根据寒潮预警信号 做好以下防护措施 主动关注天气预报及相关部门发布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变化,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。 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温度,适时通风换气,做好房屋保暖检查及安全使用保暖用品。 出入温暖的室内时,注意温度的缓冲不宜忽冷忽热。 关注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经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感染,建议及时接种疫苗。 外出时避免意外伤害及事故发生。雨雪天气外出时注意防滑防跌倒。开车出行时注意驾驶安全,保持良好视野,关注油箱或电瓶状态。 外出活动时尽量选择在一天中较温暖的时段,避开早晚气温较低时段,外出注意防寒保暖。 避免进行剧烈的户外体力活动。 关注失温症状。若出现寒颤,及时测量体温,若出现体温低于35°C、虚脱、记忆丧失、言语不清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;若无法就医,宜进入温暖的场所,减少热量散失;若衣物潮湿,需及时换上干燥衣物;温暖身体的核心区域如头部、颈部、胸部和腹股沟,补充热饮(避免酒精及咖啡饮品)。 不宜长时间户外逗留,尽量减少户外体力活动。如确需外出活动时,尽量选择在一天中较温暖的时段,避开早晚气温较低时段。特别注意头部和胸腹部的保暖。 不宜长时间户外逗留。如确需外出,注意防寒保暖,尤其加强头部和胸腹部的保暖。 面对寒潮预警,重点防护人群不宜外出。户外作业人员减少作业时长,注意防寒保暖。如出现紧急情况及时寻求帮助,并停止作业,尽快进入温暖场所。夜间作业应保证良好的照明。
责编:李彤
来源:公卫所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全文发布
省委管理干部任前公示公告
勿忘!这些数字,是中国人心里无法愈合的伤疤
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
关于越南,一图了解→
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
总书记上海行|记者手记:一以贯之的初心和深情
时习之丨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地方考察调研强调科技创新
下载APP
分享到